諮詢黃垣禎醫師

肝病的中醫治療(三)

肝炎祛邪扶正之拿捏

急性肝炎病程急,祛邪為主。

因為急性肝炎實證為主,不宜輕易補益,否則會因為給予補劑的原故,因而造成濕熱內著。

此時應該選擇祛邪之後再扶正。或素體更虛者,可攻補交替給藥,至於如何交替,以脈象為準則。

對於急性肝炎又是壯碩之人,則不用考慮那麼多,急性肝炎期時一定直接給予祛邪藥。但是一個原則就是「有是證用是藥」,證止藥即停,祛邪後一定要做補的動作,至於是補腎氣或補脾氣,則看個體需要。

修復期以補脾為主

急性肝炎恢復後會有一段修復期應以補脾為主,補脾後,脾運水濕,濕去可以讓肝的疏泄機能更好,脾燥濕不生痰,痰不內阻,經絡容易通暢,必不生瘀,則不容易產生肝纖維化的現象。

還有隨時要注意經絡通暢狀況,可以適時加瞿麥、路路通、絲瓜絡等通經絡之藥。急性肝患者最易產生經絡阻塞之狀態,此點不可不注意。

補脾氣時,同時要注意病體有無缺血的狀況,氣要由血行,若缺血時補氣反讓氣壅脹,氣壅脹,更容易造成肝氣上逆,治病時不可不慎思。

養血時多用生地,既可養肝血,又有涼血之功效,肝病之人莫讓血熱,故忌熟地。

肝炎發展,多數會呈現慢性帶原狀況,帶原一定不會是健康的狀況,千萬別把自己當正常人使用,注重飲食,珍惜休息時間,這樣才能常保健康。

慢性期注重養肝腎陰,心腎要雙補

慢性帶原,有些會以慢性發炎表現,這時候要知道濕熱與正氣虛損互相交替,一定在適度清熱祛濕原則下給予補劑,且隨時注意心腎的情況。

慢性肝炎最容易肝腎陰受損,肝腎陰不足則血鬱而陰損,陰損火更旺,更耗掉心血,最後也會造成失眠或心悸,此為心腎不交的病機,最嚴重還會心臟變無力。

這時候一定要轉為處理心血,養心而安神,清熱、涼血、加上養心血。

建議遠志、柏子仁等藥寧心後,再補心血,若病情嚴重有時加一些琥珀可安神又可通經絡。

在肝炎的病人身上,養心血同時也注重清熱涼血,這時可依情況選用梔子、地骨皮、丹皮、青蒿,因為補血容易血溫熱,補血時在酌加一些涼血比較安全,指數比較容易控制。

慢性期養肝腎陰則白芍是首選,沙參、五味子也不錯,方以一貫煎為主。柴胡易結肝陰,白芍可養肝陰,故兩藥在肝病是很重要的藥對。

慢性肝炎病程中,給了清熱解毒,再來修復期更重要是養肝腎陰,肝功能即可恢復,這是慢性肝炎一定要的治療程序。

照顧肝病患者,由於肝病複雜,治則須活用,証脈參照,急性疏肝理氣,清熱解毒,活血化瘀;慢性時清熱基礎下照顧脾心腎,保存正氣為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