諮詢黃垣禎醫師

肝病的中醫治療(二)

肝病治膽

肝膽一家,無論在經絡上,或者功能上,治療不可分割。

膽的功能為協助肝的消化功能,肝分泌膽汁,作為膽汁儲存的地方,但因飲食及情緒失調,加上內外邪侵入,而形成膽道瘀阻,甚而結石,是濕熱入裏之症,治則以清利濕氣為主。

治膽須與治肝併行,其病重者入血分,導致黃疸,此時治肝處方酌加清血分熱的藥,赤芍丹皮紫草元胡索,同時清熱解毒之藥須更重用。

通竅利膽之藥為冬葵子金錢草枳實。

利膽之時無忘乎胃腑通暢,若胃脹給與檳榔麥芽、砂仁、木香等藥,便秘者大黃須適量用,大黃用的得當可以適時降低肝功能指數。

若肝炎合併黃疸,退黃者理氣活血須兼顧,黃疸易有分陽黃及陰黃,在這裡先不論述。

濕熱互搏影響肝臟與三焦,容易造成肝臟發炎。

肝病濕熱夾雜一定要解決,肝經濕熱易於侵犯三焦,多數肝炎的病人身上一定見得到濕熱及痰瘀。

濕熱於肝區,脈象滑實,舌苔白膩,濕熱易造成肝熱,導致皮膚搔癢、心胸煩悶,濕熱膠著,治療前先分清濕重於熱,或熱重於濕。

濕及熱會耗損陰液,這時該注意清濕的程度,清過多的濕易造成身體陰虛,越是陰虛熱越甚,清濕這件事還是要專業判斷,以免增加負擔。

當濕過甚,易漫及中上焦,會造成痰飲病。

對於中焦,熱耗陰液,中焦之濕會耗掉脾陽,脾陽氣虛,濕越甚,濕甚脾陽氣不生,氣虛會造成瘀,日久會氣血兩虛,最後血瘀造成痰瘀有腫塊。這是為何治肝要防纖維化,貫穿全場治療一定要注意活血化瘀。

祛濕常用杏仁、橘紅、砂仁、木香、藿香、瓜蔞實、桔梗、旋覆花、佛手柑等芳香化濕之藥,增加脾胃運化可以祛肝膽經的濕。

濕著於下焦,小便必不利,則用茵陳五苓散可酌加澤瀉、車前子,也可以運用黃柏、滑石、甘草瀉其濕熱。

上中焦也會有濕熱,在沒有發生咳逆及影響腸胃之時,可用龍膽瀉肝湯或當歸龍薈丸,配合黃芩、黃連、連翹等去上焦濕熱,濕熱重時加虎杖、黃水茄。若有咳逆,則先處理咳逆,以避免金剋木之局勢。

濕熱至毒,肝功能飆升,酌以連翹、蒲公英、敗醬草、魚腥草。

痰瘀互結影響肝臟,適時活血化瘀以防肝纖維化

剛剛提到過濕熱過久,會化生瘀,並與痰互結,此時影響到肝發炎,並容易產生腫塊或纖維化。

在清熱祛濕過程中,一定要祛瘀去痰,特別注意一下過程中,患者是否有肝鬱氣血瘀滯之症候出現,此時面色容易黧黑,舌質暗沉,甚有瘀班,脈象沉而有顆粒感,若肝功能高,清熱藥一定要在補氣活血化瘀的原則下處理,才不至於產生纖維化的病機出來。

肝發炎後復原階段,肝細胞沒修復好,接下來就是纖維鈣化,所以可見加強活血的重要性。藥用丹參、紅花、桃仁、澤蘭、赤芍,有硬塊感適情況酌加軟堅散結之藥,如牡蠣、浙貝、白芷、皂角刺、鱉甲。君臣佐使互相配合下,這時理氣藥擔任使藥,香附、枳實可善用。

痰與瘀會阻滯經絡,易見於身體肥胖型,也容易有脂肪肝的形成,判斷一下大便是否溏黏,四肢沉重,易咳痰,此時要給祛痰藥,如蒼朮、瓜蔞實、桔梗、橘紅、陳皮等合胃祛痰藥。祛痰藥一定要注重脾胃之氣,治肝之後可以給一些補脾之藥,以護正氣。

    祝大家健康